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

《追风筝的人》


第一天翻开这本书时是3月14日,翻到最后一页时是4月18日。用尽了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终于,将这本书一字不漏的读完了。一句话:“赞!真的太棒了!”。

书里陈述的是阿米尔少爷因为妒忌、不甘心得不到父亲的关爱而不顾一切想尽办法得到属于自己应该得到的父爱,因此犯下了终生的内疚感、亏欠感、逃避感而无法很好的生活。(逼走了对他忠心耿耿的-哈桑-)
一场战争的开始,两父子因此逃离祖国(阿富汗)去到美国(一个比较开放自由的国家)。两人因此相依为命,渐渐的似乎得到了之前得不到的父爱。阿米尔父亲的身子渐渐的因为操劳工作而染上疟症和癌症导致逝世。

多年后,一通从阿富汗打来的长途电话(父亲以前的好友-拉辛-),让阿米尔少爷回到过去生长的祖国。因此得知了那位他无法面对的好朋友-哈桑-是他的同父异母。
这时才了解到生前父亲说过的那句话:

“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了一条性命,你偷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了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公平的权利。”

在他无法接受下,又一次在想逃避。可是拉辛对他说了:

“你爸爸是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
你(阿米尔)是有名分的那一半,社会承认的、合法的一半,不知不觉间充当了你父亲疚恨的化身;对于他(哈桑)是你爸爸的另一半,没有名分、没有特权的一半,那继承了你父亲身上纯洁高贵品质的一半;也许,在你父亲内心某处秘密的地方,这是他当成自己的真正儿子的一半。


拉辛希望阿米尔能找回一道正路,坦诚的面对一切,接受索拉博(哈桑的儿子),给他一个应有的生活环境。(索拉博的双亲是被塔利班人枪杀而成为孤儿)

接着,阿米尔千辛万苦的去寻找索拉博,去告诉索拉博,他的父亲(哈桑)就是自己的亲生弟弟,去告诉索拉博自己就是索拉博的伯伯的真相。也苦苦哀求索拉博跟他回去美国生活。
虽然索拉博随他去了美国,离开了这没有童年的祖国,但是他还是默默不语、沉默寡言,似乎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

最后,在参加弗里蒙特伊丽莎白湖公园的阿富汗人聚会上,大人们(有阿米尔的妻子-索拉雅、阿米尔的伯母-雅米拉阿姨、阿米尔父亲生前的朋友-卡比尔等等)诉说祖国的喜、怒、哀、乐... ...
一群小孩们却不理会大人的谈话,兴高采烈的放着风筝,顿时阿米尔也买了一支风筝,决定再一次尝试让那一直默默不语的索拉博有所回应。
结果很庆幸的,两人在很自然地下、有了沟通,互相接过了风筝的卷轴,很快的两人的风筝急速的向上直升,飞翔着、旋转着(阿米尔也回想了小时候与哈桑追风筝的啐啐片刻)。
阿米尔尝试问索拉博是否要看看你父亲如何挂断他人风筝的“必杀枝”时,索拉博露出了许久没见过的微笑... ...
一个纯真的微笑,让阿米尔向索拉博说出了从不为任何人说出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之后,就满怀笑容和满足的追着风筝。。。不顾一切的追着它。。。

后记: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他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是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李继宏(翻释者)

3 条评论:

匿名 说...

不好意思,你前面好像沒有提到阿米爾少爺的父親的死亡,也沒有提到如何死。

“……因此得知了那位他无法面对的好朋友-哈桑-是他的同父异母(我覺得這裡好像少了“的弟弟”般)……”

居汉 说...

我觉得没有必要写得那么详细,那不是重点啦!

匿名 说...

可是我读到前面你都没说他父亲死了,后来突然之间他就怎会想起生前父亲的话?

另外一个就是错漏字咯。

虽然不是重点,但是我看的时候还是一头雾水的,哈哈!